查看原文
其他

张志勇:用好这些专业智慧,让你的学生全面发展!

张志勇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2023-06-28

- 这是好老师 2023年的第83篇文章 -


每个孩子在走进课堂时,都不是一张白纸。老师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独具创新精神呢?


作为老师,首先要知道不应该教什么,明晰教师的责任,同时老师也要知道什么应该教,真正助力孩子的个性化成长。一起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的建议~


01

教师要懂得

应该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


备课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,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都要按照学情、课程标准、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备课。


通过备课,教师会对教学目标、教学的重难点、教学应该采取的策略、手段,以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做出规划和设计。因此,我认为教师应该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


这看起来是一个多余的问题,其实不然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,教师根据学情、课程标准、教材和参考等预先设计的“自己应该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”,与走进课堂后发现的“自己应该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”并不是一回事儿。



因为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并不能十分准确,并且每个学生的学情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,所以师生一旦置身于现实的教学情境,教师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目标、重点、难点与学生实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目标、重点、难点往往并不一致。这种情况,是经常会出现的。


作为一名教师,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,每一位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而言,都不是一张“白纸”,他们是带着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走进教室的。


因此,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、目标是一回事儿,学生真正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儿。只有当二者实现真正有效的对接,教师的课堂教学才真正能够找到自己的有效起点。 


我认为,能够找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起点,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智慧之一,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。不然,对于每个学生而言,教师的有效教学就不会真正地发生。 


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提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前提,即“认知前提、情感前提和课堂教学的质(课堂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)”。


我认为,课堂教学的有效起点就是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。


一般来说,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两方面的准备。


一是认知准备,就是学生具备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。


二是心理准备,就是学生对学科、学科教师及其教学的兴趣和个人感情等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科学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前提开始,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。 


为此,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活动准确了解以下三个问题:一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,二是学生还想知道什么,三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。


当教师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,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,找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。 


02

教师要懂得

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


我们说,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优点,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,但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事实,就是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不够,或者说,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。


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,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提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当务之急的高度。


针对这样的教育现实,发展素质教育给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就是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

我们说,任何教学过程都是依托知识进行的,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知识教学。


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——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。知识既是教育的目的,更是教育的手段。换句话说,人类社会的经典知识既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目的,也是学生增加自己能力与智慧的手段。


我认为,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,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,因为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常常是不同步的,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智慧之二。


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既掌握知识,又形成能力,教师必须转变单一的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式,通过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、探究学习、深层学习等方式,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,并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知识,建构知识,提高能力。


内容来源 | 外滩教育,文内有删减

责任编辑|李孜在看你就赞赞我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